7月9日,9001诚信金沙“红岩铸魂乡土情,机械赋能振兴梦”社会实践团走进重庆市江津区支坪镇白溪社区,为当地中小学生带来一场“力与美的平衡——筷子桥梁”科普课堂。此次活动依托江津区丰富的产学研实践资源,将力学知识与动手实践深度融合,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。

课堂伊始,主讲人甘武陵通过一个小实验就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:仅用几根一次性搭建的“筷子桥”,竟成功承载了50枚硬币的重量。面对学生们惊诧的表情,甘武陵顺势抛出问题:“为什么看似脆弱的材料能创造如此大的承重奇迹?”这一提问引发孩子们热烈讨论,有人猜测“结构决定强度”,有人联想“拱形屋顶的支撑原理”,现场思维火花频现。随后,甘武陵以港珠澳大桥、赵州桥等经典案例为引,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拱形分散力、三角形稳定性等力学原理,并结合农村常见的竹木桥、石桥,揭示力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。

实践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。30余名学生分为6组,在团队协作中展开创意比拼。面对“仅用一次性筷子、胶水和棉线搭建承重桥梁”的挑战,小工程师们迅速进入状态:第一组采用“三角桁架结构”,强调稳定性;第二组尝试“双层拱形设计”,追求承重极限;第三组别出心裁地融入“彩虹斜拉桥”造型,兼顾美学与功能。过程中,实践团成员穿梭于各组之间,手把手指导“结构对称性调整”“节点加固技巧”,并提醒学生关注“材料利用率”——“每一根筷子都是资源,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优性能?”这一环保理念引发学生深思。
历经两小时打磨,6座形态各异的桥梁作品惊艳亮相。最终,“彩虹斜拉桥”以5.2公斤的承重成绩拔得头筹。评委组不仅考量承重数据,更从“创新性”“团队协作”“材料优化”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。当载满砝码的桥梁稳如泰山时,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,一名学生激动表示:“原来力学不仅是课本公式,更是藏在筷子间的智慧!”
活动尾声,甘武陵带领学生回顾力学原理的应用价值,并抛出开放式思考:“如果未来要在山区搭建一座跨江大桥,你们会如何设计?”这一问题让孩子们陷入沉思,有人提出“用碳纤维材料减轻重量”,有人设想“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安全”。社区居民表示,此类活动既弥补了乡村科普资源的短板,又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殿堂的窗户。
刘静 |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13日 21:52 |
浏览量: